《聊斋志异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,蒲松龄一生科举落第,却留下一部无与伦比的奇书。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到底是怎样的态度呢?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“考城隍”的故事。
予姊丈之祖,宋公讳焘,邑廪生。一日,病卧,见吏人持牒,牵白颠马来,云:“请赴试。”公言:“文宗未临,何遽得考?”吏不言,但敦促之。公力疾乘马从去。路甚生疏。至一城郭,如王者都。移时入府廨,宫室壮丽。上坐十余官,都不知何人,惟关壮缪可识。檐下设几、墩各二,先有一秀才坐其末,公便与连肩。几上各有笔札。俄题纸飞下。视之,八字云:“一人二人,有心无心。”二公文成,呈殿上。公文中有云:“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”诸神传赞不已。召公上,谕曰:“河南缺一城隍,君称其职。”公方悟,顿首泣曰:“辱膺宠命,何敢多辞?但老母七旬,奉养无人,请得终其天年,惟听录用。”上一帝王像者,即命稽母寿籍。有长须吏,捧册翻阅一过,白:“有阳算九年。”共筹躇间,关帝曰:“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,瓜代可也。”乃谓公:“应即赴任;今推仁孝之心,给假九年,及期当复相召。”又勉励秀才数语。二公稽首并下。 秀才握手,送诸郊野。自言长山张某。以诗赠别,都忘其词,中有“有花有酒春常在,无烛无灯夜自明”之句。公既骑,乃别而去。及抵里,豁若梦寤。时卒已三日。母闻棺中呻吟,扶出,半日始能语。问之长山,果有张生,于是日死矣。后九年,母果卒。营葬既毕,浣濯入室而没。其岳家居城中西门内,忽见公镂膺朱幩,舆马甚众,登其堂,一拜而行。相共惊疑,不知其为神。奔讯乡中,则已殁矣。 公有自记小传,惜乱后无存,此其略耳。
作者姐夫的祖先叫宋焘,宋公弥留之际被带到阴间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,因为文章做得好被封为河南城隍。宋公是个孝子,哭着祈求侍奉老娘百年后再赴任,于是诸神给假九年,并让同考的秀才张生暂代城隍。宋公还阳,长山县果然有张生新死。九年后,老娘去世,宋公成神。
“考城隍”作为《聊斋志异》的开篇故事,以科举考试作为背景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城隍神是阴间官职,负责地方一应阴间事务。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城隍,体现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肯定态度和对仕途的向往。
文章中讲“上坐十余官,都不知何人,惟关壮缪可识。”关壮缪是宋高宗追赠给关羽的封号,宋代以来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,同时佛教奉关羽为伽蓝,道教奉关羽为关帝圣君,民间也将关羽奉为武财神。在故事中,关羽以考官身份出现有两层意思:一来关羽是神,暗示这里已经不是阳间;二来关羽是忠义的化身,预示着这是一场公平公正的考试。
此外,宋焘和张生都有一定的真才实学。宋焘作文章说“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”讲的是因果报应论和赏善罚恶,这都是《聊斋志异》的主旨思想。清代的何守奇评价说:“一部书如许,托始于考城隍,赏善罚淫之旨见矣。”张生送别诗说“有花有酒春常在,无烛无灯夜自明。”是奉劝宋焘不要为外物所制,保持心地一片澄明。这两句话,其实也是蒲松龄送给自己的话。
百善孝为先。宋焘知道自己“死”了,他不害怕,考中城隍,他不欢喜,他想到的是无人侍奉的母亲。他的孝顺感动了诸神,换来了九年阳寿,母亲也颐养天年。
这正是:
人生百行孝为先,
名义开宗第一篇。
泣涕陈情予假日,
欢承萱草喜延年。